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

地理高中土壤(地理高中选修一思维导图)

本篇目录:

(高中地理)哪些地区或怎么样会导致土地盐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有: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多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蒸发后盐分上升到地表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华北沿海地区。

土地荒漠化是由降水引起的,一般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如新疆。土地盐碱化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海水或咸水倒灌导致的,一般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内流湖沿岸。

地理高中土壤(地理高中选修一思维导图)-图1

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关于高中地理土壤的问题??

1、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2、土壤矿物是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重要来源,通过微生物和有机酸等的作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供植物生长。土壤的成土母质不同,所含矿物的成分各不相同,土壤的肥力也千差万别。

3、土壤20厘米土层含盐量高达0.1~0%以上,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盐化较重的地段,尚有柽柳、盐蓬等耐盐作物种植。耕作层下有锈纹锈斑。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土壤呈碱性,是障碍因素较大的低产土壤 。

地理高中土壤(地理高中选修一思维导图)-图2

4、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区别,黑钙土中的钙质成分比较多,常表现为草原上的土壤。比如东北平原的土壤是以黑土为主,而同纬草原的土壤可能为黑钙土。

5、这个问题可以换句话说,为什么不长树不长草。因为水分和热量条件达不到长树长草的标准。故而只能长苔藓,甚至什么都不长。

6、就是使土壤变得疏松,便于农作物的生长,至于原因嘛,这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就是土壤却肥料,应该是缺钾肥吧,具体的你可以查一下,毕竟是初中的时候学的,高中我都没怎么学化学,文科生嘛嘿嘿。

地理上土壤类型有几种?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地理高中土壤(地理高中选修一思维导图)-图3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砂质土 粗粒土是指大于0.1毫米颗粒含量较多的土,可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土壤有五种,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中国的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15种。砖红壤 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高一地理土壤问题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图46)(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47)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2、砖红壤是 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以土壤颜色类似烧的红砖而得名。

3、您好,由图可知,P地土壤组成:固体颗粒占50%,水分占40%,空气占10 所以第一题选C,因为p点空气仅占10%,它透水但是不通气,空气不足水分较多,保温性不好。

4、在土质上,黑土地最肥沃,红土适中,黄土地较干燥,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黄土主要在黄河流域。黑土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还有水稻等等,黄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5、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的流失是土壤的流失,出现裸岩,这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4,地层下陷。

地理土壤的形成

1、土壤形成中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2、土壤的形成:岩石经过风化形成成土母质(在此过程中少量的矿物质被释放)。成土母质因为积累了有机物和养分使得有低等的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身形成了原始土壤(在此过程中有机物更加丰富,并且形成了腐殖质)。

3、④ 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有由极地经温带至赤道的地带性变化规律。

4、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土壤有机质与光照、大气、水、温度、微生物、各种化合元素等有关。广义上,土壤有机质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积累:横断山脉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死亡及分解过程,从而使土壤有机质增加。

3、。 外界条件通过制约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1)最适温度:20~30度。2)、湿度和通气状况:在田间持水量的60%最好。

4、生物因素:包括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性。土壤微生物是分解有机质的主要力量,它们通过分解动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等,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

5、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这是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对森林土壤尤为重要。森林土壤相对农业土壤而言具有大量的凋落物和庞大的树木根系等特点。

6、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植物新陈代谢缓慢,细菌活动减弱,有机质分解缓慢,从而使有机质含量增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理高中选修一思维导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