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

土壤氨挥发(土壤氨挥发影响因素分析)

本篇目录:

覆土深度和氨挥发的关系,覆土深度越深,氨挥发量越多还是越少

1、氨水的挥发损失受浓度,气温及容器的密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氨水的浓度越高,放置时间越长,液面暴漏越多,则氨的挥发损失越多。

2、氨水的浓度越高,放置时间越长,液面暴漏越多,则氨的挥发损失越多。

土壤氨挥发(土壤氨挥发影响因素分析)-图1

3、H2O,是氨气的水溶液,无色透明且具有刺激性气味。熔点-77℃,沸点36℃,密度0.91g/cm^3。易溶于水、乙醇。易挥发,具有部分碱的通性,由氨气通入水中制得。

造成土壤氮素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硝酸盐在嫌气条件下被还原为氧化亚氮和分子氮而引起的氮素损失。在非石灰性土壤上,反硝化是农田生态系统氮成损失的重要途径。在旱田土壤中,短时间的通气不良或局部嫌气环境也可产生反硝化作用。

氮素的淋洗损失是指土壤中的氮随水向下移动至根系活动层以下,从而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所 造成的氮素损失。径流指泡田弃水和地表径流造成的氮肥损失。

⑤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和一氧化二氮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一般只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是造成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和水生生物的生存也有很大的威胁。

土壤氨挥发(土壤氨挥发影响因素分析)-图2

什么是土壤氨挥发……急求

土壤溶液中存在着NH4+→←NH3的平衡,当土壤溶液表面NH3的气压大于大气中NH3的气压时,发生氨挥发。

氨挥发是铵态氮肥(如碳酸氢铵、硫酸铵、尿素等)施入农田后,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NH3,并挥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氨作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释放出来,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被土壤颗粒吸附,另一部分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如果土壤中的碳氮比(C:N)大于25:1,碳源和能源充足,微生物将迅速生长,充分利用氨合成细胞物质,把氨固定起来。

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氨挥发(土壤氨挥发影响因素分析)-图3

氨挥发是氮肥气态损失的一种重 要途径,可以降低氮肥的利用率,因此对氨挥发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氮肥施入土壤中主要损失途径有哪些,对环

1、土壤中氮素损失主要有氨态氮挥发、硝态氮淋失和反硝化失氮(NOx、N2O)等途径。因此,氮肥的施用不当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

2、主要是淋溶和固定两种途径。可能引起水域氮含量升高。

3、据研究,施到土壤中的氮肥主要是通过3条途径损失的,即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淋溶和径流等。

4、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施入土壤后,会发生硝化反应,转化成硝态氮、氧化亚氮、氮氧化物;以氨的形式挥发。 即发生氮素的有效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反硝化损失;淋洗和径流损失 。

5、%,新鲜有机质丰富 pH5~8,温度30~35oC 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占氮肥损失的35% (4)结果: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无效化),并影响大气(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

6、正如楼上所说,目前肥料损失最大的是氮肥。氮肥的损失途径总共可以分为上天入地两类。

氨挥发及其特点

1、氨挥发强度受控于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以及土壤质地、pH值、含水量及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其中土壤的pH值对氨挥发强度的影响尤甚。

2、挥发性,氨水易挥发出氨气,随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挥发率,且浓度的增大挥发量增加。腐蚀性,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碳化氨水的腐蚀性更加严重。对铜的腐蚀比较强,钢铁比较差,对水泥腐蚀不大。

3、氨水有挥发性。氨水又称阿摩尼亚水,是氨气的水溶液,主要成分为NH3H2O,无色透明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氨水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具有部分碱的通性,由氨气通入水中制得。

4、解析:氨气溶于水,一部分氨分子在水分子中的扩散,这是物理过程,所以氨水的味道和氨气的味道一样;另一部分是氨分子和水分子反应生成了一水和氨分子,这是化学过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壤氨挥发影响因素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